庐州九月,人头攒动。世界目光,聚焦安徽。
这里,一场重磅级的产业盛会——为期4天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于9月20日开幕,汇八方来客,集智造成果,聚四海商机。
距今年8月成功组织优强企业考察团安徽行一个多月后,上海证券报社再次组织80多家上市公司、优强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赴皖,参加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并赴淮南市考察调研。
这,是对安徽发展成绩的认同。
“十四五”以来,安徽全省规上工业营收由2020年的3.8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49万亿元,位次由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这,更是与安徽共创未来的期盼。
今天的安徽产业向“新”加速,汽车、光伏、电子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11%的新能源汽车在安徽生产。
不断壮大的安徽企业,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发展生态。
顺着来自世界各地参会客商的目光,记者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看见“智造”未来;跟随优强企业考察团的脚步,记者奔赴安徽各地感受这片投资热土的温度;沿着历史的脉络,记者深入淮南探寻这座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的密码……
安徽,未来已来,要来早来。
未来已来要来早来
上市公司抢滩安徽拥抱发展机遇
◎胡尧记者刘一枫秦春刚
9月21日上午,由上海证券报社组织的安徽省与上市公司产业对接会在合肥举行,这是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首次设立的与上市公司对接的专项活动。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与上市公司代表座谈,安徽省副省长范付中参加座谈并主持对接会。
王清宪对上市公司代表一行来访表示欢迎。他说,安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互动、高效对接的创新生态生机勃勃,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对接,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共同拥抱科技和产业变革中的安徽机遇,落地更多合作成果。安徽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大家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
范付中表示,上市公司和优强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资源和资本整合能力,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因素。各市、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对合作意向和项目建立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机制,全力推动意向早签约、项目早落地、成果早见效。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表示,报社接连两次组织上市公司、优强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的董事长来安徽考察交流,是受这片创新高地、创业热土的感召和吸引。安徽既有实力活力,更有潜质潜力。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安徽着力构建了“资本+科创+产业”的新生态和发展新逻辑。报社愿意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通过信息对称、项目对接、资源对流,既服务安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也服务资本市场各主体抢滩安徽、拥抱未来。
9月20日下午,上市公司代表一行走进淮南。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表示,近年来,淮南市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城市能级与综合品质得到持续提升。希望大家将寻找商机的目光投向淮南,将新项目新业务布局到淮南,将新模式新场景新思路实践到淮南,共享发展新机遇、共谱合作新篇章。
产业集聚:新兴产业深布局
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安徽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安徽在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之势引人瞩目。
本次来访的上市公司、优强企业中,已有不少企业围绕安徽优势产业展开深入布局。企业家们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进行了深入交流。
聚焦光伏制造全产业链布局的港股公司中环新能源深耕安徽,自2022年起分别在淮南凤台和安庆桐城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目前,两地工厂已顺利开工投产,总投资达62亿元。
中环新能源董事长余竹云充分认可安徽的政府营商环境,并建议安徽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出重围。
“当前,汽车、光伏、新能源电池等行业竞争激烈,迎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安徽在上述行业中恰恰发展势头强劲。对于安徽来说这是优化整合、资源重组、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安徽省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安徽光伏发电装机5370万千瓦,同比增长49.2%。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光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综合竞争力十强省(市)》显示,安徽省光储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3。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徽人,东方晶源董事长俞宗强对家乡感情深厚,他自豪于家乡政府被称为全国“最好的VC”所取得的成效,成功的招引政策助力安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过去十年间,东方晶源成功攻克一系列国家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难题,核心业务聚焦于通过技术优化提升芯片良率,为国内芯片产业突破技术封锁提供关键支撑。”俞宗强说。
目前,东方晶源已与合肥多家芯片企业建立联系,且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相关加速器中心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保持紧密合作,共同助力解决行业关键问题。“安徽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希望未来加大在安徽的投资合作力度,共同抵御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俞宗强说。
华大集团深耕行业26年,旗下拥有华大基因、华大智造两家上市公司。华大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李斌结合安徽发展实际,向安徽提出建设“双高(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双投(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先行示范区的建议。
李斌建议安徽推出“基因+”行动,构建生命算力新基建网络,推动基因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等多领域规模化应用,将宏大战略转化为可落地的大科学工程与民生项目,打造全国领先的生命科学创新创业高地。
“华大集团将开放全球领先的技术资源,并借鉴与上海临港、北京昌平等国家实验室的合作经验,为安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李斌说。
资本赋能:金融生态促发展
“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清晰的产业规划、专业化的组织运营体系、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体系和全链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安徽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的重要支撑。
金融“活水”滴灌未来,在以资本撬动科技创新方面,安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5年上半年,安徽组建运营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已累计设立母子基金175只,投资金额超430亿元。据清科数据统计,上半年在皖注册的私募基金规模超1.85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
华鑫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勇表示,近年来,华鑫信托为安徽提供的资金支持超过150亿元,还是安徽上市公司德豪润达第一大股东,自2021年入主以来成功帮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取得转型实效。
“德豪润达生产的车规级灯珠大量应用于奇瑞、赛力斯、小米等汽车品牌在细分领域行业领先。我们积极响应安徽各级政府关于推进并购重组的相关政策,恳请得到政府在产业并购推进上的支持。”朱勇说。
“作为央企控股的行业头部机构,国泰基金始终以服务广大投资者、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近年来,我们开发了超过1000亿元的科技创新产品,投资于科技创新上市公司,其中也包括了许多优秀的安徽企业,江淮大地一直是我们的重点投资方向。”国泰基金董事长周向勇说。未来,国泰基金将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引导更多资金资源投向优秀的安徽上市公司。
江苏金租董事长周柏青说:“安徽是江苏金租重要的战略业务区域,近五年来公司在皖服务中小企业1.5万家,投放超过200亿元,公司深度链接多家安徽制造业厂商,在众多细分领域展开合作。”
周柏青希望在安徽得到“三大支持”,实现“三大突破”:在设备更新政策支持方面、在金融领域司法支援方面,以及在更多机会融入安徽产业发展方面得到更多支持;在为更多安徽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在银租联动和投租联动方面寻求突破。
共识凝聚:政企合作拥未来
一个多月,两次来访,超过160位企业家来到安徽,真切感受这片创新高地、创业热土的魅力。他们纷纷表示,安徽的科技创新氛围、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深度融合,是吸引他们愿意深入洽谈、来皖投资的重要原因。
“未来两年,公司将在安徽继续追加投资,聚焦汽车、微短剧、数字IP出海等,计划扩容2026年安庆算力中心,夯实区域AI产业基础。”中科金财董事长朱烨东表示,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安徽的投资力度,2025年在安庆落地的多模态应用和算力公司,重点发展智慧交互产业领域。
安徽究竟“新”在哪儿?量子科技、聚变能源世界领先,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落地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全国第五……勇闯前沿产业“无人区”,锻造人无我有“撒手锏”,做强体系竞争“生态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集聚未来产业关键要素的安徽正在着力搭建场景化产业平台,创新之路愈走愈远。
安徽到底为何“行”?安徽省委表示,将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深入企业、制定符合市场逻辑的政策举措,用制度保障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对标全球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安徽对外开放吸引力。
“搭建平台,创造环境,公开透明,市场决定。”安徽方面表示,政企对接不是“特殊照顾”,政府的核心职责是认识并尊重市场规律,帮助企业在产业整合、资本投入等方面走向前列;建立相关对接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实现精准撮合和机制化跟进。
安徽方面表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安徽,以未来安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评价当下的投资价值。“兼备产业和区位优势、政策和服务保障的安徽,愿与来访企业家携手共进,在新的产业周期和全球竞争格局中取得更大突破”。
抢滩安徽,拥抱未来。
既是创新成果“产出地”,也是创新要素“连接器”
从世界制造业大会看安徽
◎记者刘一枫邹传科
“安徽智造”惊艳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从开幕式上惊艳的“黑科技”发布,到座谈会上务实的合作洽谈,安徽清晰地展示出其制造业发展的新图景——它不仅是重大创新成果的“产出地”,更是全球创新要素的“连接器”。
9月20日至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截至目前,本届大会初步摸排签约项目932个、总投资4246亿元,力争取得更多可落地的合作成果。
作为每年汇聚全球制造业精英、展示最新“智造”成果与行业前瞻的重要国际级会议,本届大会聚焦工业软件、新型显示、工业大模型、智能算力等前沿热点领域,头部企业集中发布最新技术成果、创新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嘉宾应邀参会。
中国制造“上新”
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综合主展馆内,包含序厅、大国制造展、国际展、电子信息展和首次开设的智能机器人展等10大展区;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及低空智联装备等在合肥骆岗公园进行动态演示,全场景增加公众互动体验。
在序厅展区内,BEST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国仪量子宽场NV显微镜、本源量子第四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深蓝航天“星云-1”及“星云-2”运载火箭、九州云箭龙云发动机等“大国重器”,集中展现出安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的最新成果。
一个形似导弹头的探头,加上一台方形控制机箱,构成国盾量子本次展出的冷原子重力仪的外观主体。这台重力仪集绝对重力、振动等观测指标于一体。“这款产品在2024年完成国际首次量子绝对重力仪组网连续观测,已为多个省市的地震局提供服务,可应用于地质勘测、巨灾防范等领域。”国盾量子特聘博士李苏鹏对上证报记者说。
“量子+金融”“量子+AI智能办公”“量子+车联网”,本次大会展示的“量子”元素丰富。9月上旬,安徽省委特别组织召开了一场量子科技应用场景对接会,中央驻皖企业、量子科技企业、量子科技应用领域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等悉数参会,从研发、应用等多场景维度,共探量子信息“千家场景”。
会上,安徽省制造业领域在国内外领先的十大新技术、新产品重磅发布。突破传统金属掩模版工艺,率先以光刻技术实现像素图形化的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ViP)产品是其中之一。在维信诺展台,色彩斑斓、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可穿戴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含新量”拉满。
“今年8月,首条搭载ViP技术的G8.6 AMOLED生产线在合肥顺利封顶。去年,我们展示了使用ViP技术生产的部分产品,今年,我们向公众全方位展示ViP技术原理和覆盖穿戴、手机、平板等多种类终端应用,这项技术即将迈向大规模量产新阶段。”维信诺品牌经理程宇田对上证报记者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研发强度为2.45%,拥有有效专利166.32万件,其中,华为控股、中兴通讯、正大天晴分列研发强度榜单前三名。
本届大会发布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2025)》。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工业数字化改造的规模正在提升,我国已有77.4%的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江苏、山东、安徽等9省的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比例超过80%。
“企业怎样通过实施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实现普通企业向中端发展、一般企业向高端发展、头部企业集中力量攻关‘瓶颈难题’引领行业发展?本次会议内容和讨论给了我们很大启发。”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丁士启对上证报记者说。
“关键工序少人化,危险工序无人化”——作为安徽省内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铜陵有色加速推进在智能制造、数据工厂、产品溯源、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其承担的“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有色金属智能生产融合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级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优化产业整体工艺布局。
安徽制造业蜕变
月球原位资源增材制造系统、计算光刻平台、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开幕式上重磅发布的安徽省制造业领域在国内外领先的十大新技术、新产品立体化呈现区域产业创新的“安徽样本”。
近年来,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制造大省的跨越,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跃升,跻身“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在产业培育方面,安徽采取“兵团式、阵地战”系统性推进策略,沿着“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稳步向前。通过“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有效模式不断夯实新兴产业生态基础,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产业板块。
当前,安徽已参与共建智能语音、长三角大飞机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加快建设20多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5个制造业集群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约8%的工业机器人、10%的汽车、11%的新能源汽车在安徽研发制造。”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介绍的一组数据生动印证了安徽制造业的硬实力。
创新的活力与开放的诚意,在本届大会的各个角落涌动。首次设立的上市公司产业对接座谈会成为一大亮点,务实交流氛围热烈。
“安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尤其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领域展现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十分强劲。”日联科技党委书记董伟在对接会上表示,期待以自身核心技术,与安徽本土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参与保障重点产业的安全布局。
“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表示。
通过持续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产业生态,安徽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强省的关键转变。
在古城淮南,
探寻资源型城市向“新”转型的密码
◎胡尧记者邹传科
安徽淮南,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初秋时节,登临淮南寿县古城墙,远眺淝水之战遗址。脚下青砖厚重斑驳,楚大鼎规制雄浑,诉说着楚汉千年文脉;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另一侧现代化厂房林立的产业园里,传感器、机器人、数控机床夜以继日地运转。
9月20日,距上次调研一个多月后,上海证券报社再次组织80多家上市公司、优强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走进安徽,参加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并赴淮南市考察调研。在跟随考察团调研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一座资源型城市是如何在新时代,发生了一场基于产业创新的巨变。
从“煤电之城”到新兴产业高地
来到淮南,一碗淮南牛肉汤是必尝之选。问及这碗汤风靡的原因,当地人总会提及与煤矿的紧密关联。
淮南,素有“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工业重镇”的美誉。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市每用6度电,就有1度源于这里。
煤炭是制作牛肉汤的便利燃料,富裕起来的矿工则成为牛肉汤的主要消费群体。截至2024年底,淮南牛肉汤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320亿元,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但这一“家里有矿”的城市底色,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电独大的发展格局。“据统计,高峰时,煤炭及其相关产业贡献了淮南市超过60%的工业经济总量和50%的税收。”淮南市财政局局长唐兵说。
随着“双碳”战略实施、能源格局重塑,淮南迎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淮南提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推动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同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速招商引资,使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推动新兴产业建链。
“越来越优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向,让更多企业愿意投资兴业。”淮南市投资促进局局长盛筠表示,淮南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8%。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集聚专用车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320家、后市场企业133家,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以49.6%的增速领跑,高于安徽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成为淮南产业转型版图上最耀眼的板块。
科技创新成为转型支撑。2024年淮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3家,比2020年增长152%;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超过760家,比2020年增长806%。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安理智谷”先后落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协同。
“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淮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淮南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增长态势表明淮南的产业转型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调整”转向“主动引领”。
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走进淮南经开区凯盛重工车间,轰鸣的龙门铣床正切割厚重钢板,火花四溅。一旁的技工通过触控屏调整参数,精准把控毫米级操作。另一侧,平安开诚的自动化产线上,机械臂在焊点、钻孔、打磨间灵活切换,整条生产线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车间。传统能源城市要破圈,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改造和链条延伸。”淮南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多付感慨。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内,淮南展区格外醒目。和亿德公司带来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水陆两栖检测机器人,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驻足。陈多付介绍:“这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的多模态感知,实时自主决策,实现‘一机到底’,可用于污水处理厂、钢铁冶金业、轨道设备巡检、高速隧道、城市综合管廊等场景。”
2020年以来,淮南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余家。陈多付表示,如何“破局突围”,关键在于“制造业”,淮南市正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锻造产业链的新业态、新模式。
制造业突围不仅在于产值增长,更在于“链式突破”。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大通区煤机及应急装备制造集群,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赋能与绿色低碳,也是淮南产业突围的核心手段。目前,淮南市共有20家工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厂名录,数量位居安徽省第一。
中腾汽车、能启电气、中电材料等12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绿色工厂,煤化工园区被评为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装备制造产业是淮南经开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淮南经开区将重点扶持凯盛重工等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水平,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打造华东煤机与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陈多付说。
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也逐渐凸显。唐兴装备研发的T10系列顶管掘进机获评安徽省首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特码斯派克研发的矿用智能清仓机器人入选全国十大标杆案例。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带动了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重构城市估值
淮南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蝶变。淮南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淮南市将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优势,精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兴产业,正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新路。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淮南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9.6%、43.6%和39.3%。今年上半年,淮南7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24.8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8%。
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碳能源等产业,已被淮南市列为未来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2025年前7个月,淮南市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4.7%,增幅居全省第四。九曜智能的无人搬运系统、有度智能的机器人工厂、特码斯派克的矿山安全装备,正在将“AI+能源安全”变为现实场景。
金融资本正在重估这座城市。截至6月底,淮南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余额284.93亿元,同比增长19.49%。政府设立“投贷担保补”机制,推出“科创贷”“投产贷”“研发险”等金融产品,为企业成长提供资金支持。
盛筠表示:“淮南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肥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正在显现。我们要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资本逻辑,让更多基金和产业资本愿意长期布局淮南。合淮同城化,已从‘一点发力’到‘多点开花’。”
为此,淮南正着力强化政策供给。其一,成立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其二,依托合肥都市圈和江淮创新港,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人才高地;其三,深化“安理智谷”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在淮南就地转化。
淮南的故事,是一座煤电之城厚积薄发的故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区域实践。它关乎产业裂变,更关乎资本重估;关乎绿色低碳,也关乎人才与创新。
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