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起泡、牙龈肿痛、动不动就长痘,这是“上热”;可脚底却像踩冰块,小肚子凉飕飕,大便还稀溏,这是“下寒”。中间呢?胃胀、反酸、吃点就堵,活像胸口压了块大石头。中医一看,笑了:您这不叫生病,叫“阴阳割据”,上下不通,中间“交通瘫痪”了!
《伤寒论》里早有影子:“上热下寒者,阴阳不交也。”正常情况下,心火要下温肾水,肾水要上济心火,中间靠脾胃这个“中转站”来协调。可现代人一忙就饥一顿饱一顿,再加生冷油腻乱造,脾胃气机一堵,心火下不去,肾阳上不来,结果:上面“火山喷发”,下面“冰川世纪”,中间“肠梗阻”。
这时候,补上火?口腔溃疡更厉害!补下寒?肚子胀得像鼓!必须得“通中间,调气机”,让上下重新“建交”。半夏泻心汤,张仲景的“和解大师”,专治这种“痞满呕利”。
别看它名字吓人,配伍精妙得很:半夏(先煎去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专攻“心下痞”;干姜温中散寒,对付下寒;黄芩、黄连(少量)清上焦热,灭掉口腔火;党参补中益气,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七味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像给脾胃装了个“智能调度系统”——干姜、半夏、大枣的“辛”把堵塞打开,黄芩、黄连的“苦”把热邪往下引,党参、甘草稳住中焦大后方。
几剂下去,很多人反馈:胃不胀了,脚底暖了,嘴上的泡也消了。这叫“中焦一通,上下自和”。临床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寒热错杂者,此方有效率超七成。
但注意,黄连量一定要小,1-2克足矣,多了伤胃阳。脾胃虚寒明显的,干姜可加到6g;上火严重的,黄芩可加到6g。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调整。
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