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在任时把广东治理得非常好,海珠桥都是在他执政时修建的。但此人从反对联俄联共,到支持蒋介石清党,从没变过
你可能听过海珠桥、爱群大厦、中山纪念堂,但未必知道它们背后的名字——陈济棠。
这个人曾经在广东呼风唤雨,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有模有样,可他的命运又像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
陈济棠出生在1890年,地点在广西防城港东兴马路镇。
那时这里还是广东防城县,他家世代务农,日子过得清苦。
他小时候跟着家人下田,读过一点私塾书。
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去广州,考进广东陆军小学堂,从此进入新世界。
那会儿正是同盟会活跃的时期,他1908年就偷偷加入了,成了革命分子。
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广州起义,真刀真枪跟着部队打仗。
革命成功后,他又进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3年毕业,当上了机枪连排长。
二次革命时,他上战场反对袁世凯,失败后加入护国军,一路混成营长。
1920年,他进入粤军第一师,三年后升任旅长。
国民革命军成立后,他任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先是参加东征打陈炯明,又南征对付邓本殷。
1927年,他明确站在蒋介石一边,支持清党,带兵在东江上游打败张发奎,在揭阳丰顺阻击南昌起义军,赢得汤坑战役。
随后升迁迅速,1928年当上第四军军长。
中原大战时,他逼退桂军。
到1931年,他已经牢牢掌控广东。
掌权后,他推行军民分治,把全省分五个绥靖区,由高级将领坐镇,还编练百万警卫队,土匪基本被肃清。
他在琼崖地区把抚黎局改成县,提升少数民族地位,解决三罗地区多年争端。
他设考绩委员会,挑选青年知识分子去做县长局长,提高了行政效率。
建设方面,他制定“三年施政计划”。
公路修了七千公里,广汕公路是第一条干线。
广州城区拓宽街道一千三百多条,新增三十多条道路。
中山纪念堂、海珠桥、市府合署、爱群大厦、天河机场、粤汉铁路,一个接一个建成。
教育上,中山大学石牌新校、德明中学五山校舍都在他任内落成。
工业方面,西村工业区、河南纺织区相继规划,建了造纸厂、水泥厂、玻璃厂、发电厂,还兴办七座大型糖厂,带动酒精厂配套。
商业区规划上下九路、惠爱路,百姓就业机会增加不少。
财政上,他雷厉风行。
1932年,财政厅长冯祝万压低税捐,袒护奸商,他直接罢免,换上区芳浦,整顿税务。
取消承商自办,严追欠税,提高洋米洋糖入口税,财政收入从每月五百万涨到八百万。
教育民生也有动作。
全省三年里增加四百多所小学,学生多十四万;中学新增六十多所,学生增加一万六千。
兴办农业学校、职业学校,开设广东陆军军医学校。
提倡读经,恢复孔子关羽岳飞的祭祀。
支持中医,办仁爱善堂,赠医施药。
建成平民宫,里面有夜校、图书室;劳工安集所收容上千人,帮他们解决住宿问题。
可是,他的政治立场始终如一——反共。
从早年反对联俄联共,到支持蒋介石清党,从没动摇。
但1934年他又悄悄和红军达成协议:停战、通商、解除封锁、互通情报,还允许红军在他地盘买军需。
他甚至暗中收购红区钨矿砂转卖香港。
红军长征时,他放开四十华里通道,让他们突围。
原因很现实:一方面不想红军扰乱广东,另一方面怕蒋介石灭了红军后再对付自己。
他对部下说得直白:“红军不能太快灭,不然下一个是我们。”
1936年,他和李宗仁、白崇禧联手,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反蒋,率部北上。
但空军司令黄光锐带四十八架飞机投奔南京,部下余汉谋等也通电拥护中央。
很快,他兵败如山倒,只能飞往香港流亡。
流亡后他去海外考察。
1937年抗战爆发,他回国任国民政府委员、最高国防委员,后来当农林部长,负责农业林业,但没有再掌握军政大权。
1949年,他出任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试图稳住局势,但无力回天。
1950年退到台湾,1954年在台北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1992年,他的骨骸迁回广东湛江湖光岩,台湾五指山国军公墓留下了衣冠冢。
这一生,他既是建设广东的能手,也是政治漩涡里的失败者。
他留下的桥梁、马路、学校和工厂,至今还在提醒人们,那个时代曾有过这样一个矛盾人物。
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