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发达的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交时的第一张名片。
新加了一个微信好友,总是先从对方的朋友圈里了解对方。
许久未联系的旧友,询问近况之前也会翻翻对方的朋友圈,来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
对于经营朋友圈,每个人的态度也不同。
有些人主打“土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生活再委屈,也不能委屈朋友圈。
有些人则分享生活中的温馨又有趣的日常,主要起到记录生活的作用。
然而,相信大家的微信列表里都有这么几个人,打开他们的朋友圈,发现是一片空白。
自从加上好友之后,几年都不发一条朋友圈。
这些基本上不发朋友圈的人,自带一种神秘属性,让人不禁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好奇。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微信上基本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调,十有八九是这四种人。
一、社恐人士
我们会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外向活泼的人,朋友圈更新频率也比较高。
而那些在现实中就不怎么爱说话的人,朋友圈更新频率也比较低,甚至几年也不更新。
这是因为,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直接展现着人们对于社交的态度。
在网上有一个概念叫“社恐”,指的是当面对他人的社交与审视时,会感觉到极度的不舒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社恐人士或多或少都会对社会评价产生焦虑。
这类人往往对社会评价格外在意,所以会通过回避朋友圈等社交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社恐人士在发完朋友圈时,总会为别人的点赞、评论而感到焦虑、内耗。
于是,他们干脆不怎么发朋友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专注现实生活
曾经在云南旅行时,遇见了一个单独旅行的漂亮妹妹,让我帮她拍照。
聊天中,她说自己出来玩风景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出片。
加到好友之后,发现她的朋友圈确实十分精致,每条都像特意去拍的写真。
网上也曾流行过一个词条,叫“一生要出片的中国女人”。
无论是在疑似有细菌的小池塘,还是危险的蹦极过程中,都不能阻挡要出片的决心。
甚至为了“出片”的问题,和同行的朋友和伴侣产生矛盾,十分不利于旅行的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出片”指的是通过展示个人形象和传递审美品味,以此来满足“被看见”的需求。
“被看见”指的是个体的想法、情感和存在被他人真正的接纳,以此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然而,无论是在旅行还是生活中,如果将过多时间放在了朋友圈出片上,那么势必会无法专注于现实本身。
那些基本上不发朋友圈的人,就像在旅行中不执着于“出片”,他们只是更加专注于过好当下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感受充实的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
三、996的社畜
我们都知道,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的。
但对于996的社畜而言,基本上没有生活可言,都是在“工作”和“准备工作”之间循环。
对于社畜们而言,命还比咖啡苦,自然没有什么发朋友圈的欲望。
这其实是最常见的情况了,自从毕业上班之后,列表里经常发朋友圈的好友少之又少。要么是广告,要么就是工作上的转发。
而那些经常发朋友圈的好友,不是仍然在求学,就是有一份有钱有闲的工作。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你要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这些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经营朋友圈的人而言,他们早已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
四、注重隐私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每个网民的信息早已没有了隐私性可言。
一张简单的朋友圈照片,如果落入到不法分子手中,就能暴露你的位置信息。
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时,机票、小区楼层、车牌号等等都可能在泄露隐私信息,引起无妄之灾。
部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选择了不在朋友圈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总而言之,微信上不发朋友圈的人,基本上是社恐人士、996的社畜、专注现实生活和注重隐私的人。
无论发不发朋友圈,都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