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挖掘机007)
自2015年6月正式启动上市进程以来,东莞证券的IPO之路已走过整整十年。
然而,时至2025年10月,这家区域性券商依然停留在“已受理”状态,上市进程停滞不前,成为A股IPO长跑名单中的“钉子户”。
十年间,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注册制全面落地、行业整合加速、头部券商马太效应加剧,而东莞证券却始终未能叩开A股大门。期间,其IPO进程屡遭波折:
大股东实控人曾卷入行贿案、申报材料多次更新、审核节奏缓慢……种种因素叠加,使得这家原本有望跻身上市券商行列的区域劲旅,逐渐被同行甩在身后。
如今,同批次或更晚申报的渤海证券、华龙证券、财信证券、开源证券等均已进入“已问询”阶段,推进明显提速。相比之下,东莞证券两年半以来再无实质性进展,上市前景愈发渺茫。
尽管如此,公司并未放弃努力。近期,东莞证券再度更新招股说明书,补充了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4.47亿元,净利润4.88亿元,整体业绩表现尚可。
与此同时,股权结构也进一步集中——由东莞市国资委控制的三家国有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已达75.4%,形成绝对控股格局,为上市扫清了一定的治理障碍。
但表面平稳的数据之下,隐藏着结构性隐忧,而这或许正是其长期难以上市的深层原因。
首先,业务结构严重失衡,过度依赖经纪业务。
2025年上半年,东莞证券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达7.1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49.43%,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近三年该比例也持续在40%以上。
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使其业绩极易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更严峻的是,行业佣金率持续下滑,已从2022年的0.231‰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0.182‰,价格战压力下增长空间愈发狭窄。
其次,投行业务萎缩明显,IPO项目断档。
作为券商核心竞争力之一,东莞证券的投行业务近年来持续萎缩。2025年上半年,其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仅为0.5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营收占比降至3.74%。
尤为刺眼的是,今年上半年公司IPO项目数量为零,投行业务陷入“项目荒”。2024年全年投行收入为2.19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仅录得0.55亿元,增长乏力可见一斑。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才流失与薪酬缩水。
在逆周期调节和项目匮乏的双重打击下,东莞证券投资银行条线人均年薪从2022年的63.4万元,骤降至目前的33.27万元,近乎腰斩。
自营业务员工年薪也从超50万元降至39万元,整体人均薪酬由26万元降至15万元。薪酬大幅缩水,势必影响团队稳定性与专业能力积累,形成恶性循环。
十年长跑,终未能冲过上市终点线。东莞证券的困境,不仅是自身战略与能力的体现,更是中小券商在激烈竞争中突围艰难的缩影。
当资本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监管对券商持续盈利能力、业务均衡性、合规治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东莞证券若不能从根本上优化业务结构、重振投行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即便继续更新材料,其上市之路恐怕仍将遥遥无期。
十年磨一剑,未尝一试。东莞证券的下一站,是破局重生,还是黯然退场?时间正在给出答案。
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