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 在观礼台上,一位58岁的男士神情肃穆,他是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 阅兵仪式结束后,孙天平通过媒体公开呼吁,希望将父亲的灵柩从台湾台中迁回安徽庐江安葬,实现父亲临终遗愿。
这具棺椁已经在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停放了35年,至今未入土。 黑色大理石包裹的棺椁静静地放置在地面上,荒凉而心酸。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将军在台中寓所病逝,距离他90岁生日只有19天。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安徽庐江县金牛镇一个书香门第。 孙家八代书香,出了三个进士,他的父亲孙熙泽是清末举人,曾任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 9岁那年,孙立人随父亲到青岛居住,在海边玩耍时被几个德国孩子打了耳光,还骂他是“中国猪”。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从此立志:“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强盛,才能让人民活得有尊严。 ”
1914年,14岁的孙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 在清华的9年时光中,他不仅学业优秀,还是篮球健将,曾率队获得华北大学联赛冠军,还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夺得篮球冠军。 这是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的第一个篮球冠军。
1927年,孙立人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成归国。 1942年4月18日凌晨,缅甸仁安羌的丛林中枪声炸响。 孙立人亲自端着冲锋枪,带着113团的士兵们冲向日军阵地。 战况激烈得超出想象,日军第33师团是精锐部队,兵力是中国军队的7倍。 被围困的英军已经断粮断水三天,7000多人命悬一线。
孙立人的作战计划简单而大胆:113团正面强攻,吸引日军火力;他亲自率领其他各营,绕到日军右翼包抄。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孙立人站在501高地上,看着日军溃退的身影时,他知道这一战改变了很多东西。 仁安羌大捷的消息传遍全球,各国媒体争相报道这个中国将军的名字。 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签署嘉奖令,授予孙立人“国会勋章”。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破例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颁给了这位外国军官。
从仁安羌开始,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横扫缅北,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 这个数字在抗战史上独一无二,他是击毙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日军内部称他为“中国军神”,盟军则送给他一个绰号:“东方隆美尔”。
1955年,孙立人被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的罪名免职软禁。 1956年6月,台中市向上路一段18号的一座普通日式平房成了孙立人的牢笼。 房子不大,占地495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88平方米,四周高墙环绕,门前道路被堵死,6名便衣24小时监视。
生活骤然改变,孙立人没有了军饷,一家七口的生计成了大问题。 他的妻子张梅英后来回忆:“四个孩子长大了,进学校读书,每天要带便当,没钱买米,四个孩子只能分三个鸡蛋吃。 ”堂堂的抗日名将,竟然要为一家人的温饱发愁。
孙立人开始在院子里养鸡、养猪、种蔬菜,后来改种玫瑰花,亲自向花农请教种植技术。这些玫瑰花被称为“将军玫瑰”,张梅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菜市场,用玫瑰花换回青菜豆腐。 一代名将,沦落到以花换菜的地步。
孙立人给四个孩子取名安平、天平、中平、太平,寓意“中国安定,天下太平”。 每天晚上,他亲自辅导孩子们功课,无论国语、英语还是数学,都讲得比老师还清楚。 1974年,长女孙中平从清华大学毕业,父女俩都希望能一起参加毕业典礼,当局却以“敏感”为由拒绝了。
直到1979年,当局才允许孙立人参加儿女的毕业典礼,但有三个条件:不许上台说话,不准带花,不准与任何人交谈。 典礼结束后,孙立人在笔记本上写下:“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申。 ”这十个字,道尽了一个民族英雄的悲凉。
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